景点纵览:东莞景点纵览 万江八景 小享八景 大汾十二景
东莞八景:松湖烟雨 大道朝晖 广场挹萃 古寨飞虹 虎英叠翠 板岭凝芳 莲峰赏鹭 金沙漾月
文物八景:故垒雄风 可园蕴秀 城楼集瑞 蚝岗探古 潢涌宋祠 南社遗韵 金熬塔影 东纵丰碑
名人景观:康王庙 谢遇奇家庙 莫故公璧纪念碑 蒋光鼐故居 袁崇焕衣冠冢
名人景观:文烈张公祠 袁督师祠 李任之故居 清殷攀龙故居 袁崇焕纪念园
历史景观:大汾古桥 沙亭古渡 霄边农会旧址 道滘文物古迹 石龙古镇百米浮雕
海战景观:鸦片战争博物馆 虎门销烟池 海战博物馆 沙角炮台 威远炮台 林则徐纪念馆
宗教景观:三界庙 福音堂(基督教堂) 地藏王寺 海潮庵 欧仙寺 彌勒佛像 关帝庙
现代景观:中山路 东莞松山湖 中国第一广告长廊 天街 铁路公园 凯旋门
宗祠景观:谢氏大宗祠 余氏宗祠 何氏大宗祠 叶氏宗祠 百岁翁祠 八角亭
人文景观:大汾村 南社古村 举重之乡塑像 百岁坊 逆水流龟村堡 榴花塔
人文景观:西湖乐园 长安广场 曦龙广场 虎门广场 将军山公园 万江金鳌洲塔
人文景观:燕岭摩崖石刻 节马碑 花氏伯婆墓 十八黄古墓 将军山祖庙 道滘国殇冢
自然景观:虎门石洞森林公园 榴花公园 石龙中山公园 金鳌洲主题公园 莲花山
自然景观:石龙金沙湾公园 绿色世界 年丰山庄度假村 棕榈谷水城 观音山森林公园
自然景观:莲花山郊野公园 隐贤山庄 文化广场西城楼 黄旗山景观 莞城西城楼
开篇语
在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东莞山水间,就像天上的繁星似的,散落着数以千计的老地名。它们的“年岁”超过其间生长着的人的寿命,有的上百年,有的近千年。它们不仅承载了一段悠长的历史,还如老蚌含珠般的,蕴涵着一份独属于那里的文化。
将一个个老地名的那份蕴藏一瓣瓣掰开,馨香扑面。你会从中知晓,东莞正在打造着的文化新城有着怎样深厚、怎样坚实的底蕴和基础。而外来的人们,也会从中了解到东莞人曾经那么有滋有味地生活过,对这处异乡多一份认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不定期地“掰开”东莞的一系列老地名,让你嗅到历久弥新的那股馨香。

大汾书画社里,两代书画爱好者共同切磋。

大汾村中的古桥种德桥,如今已成“旱桥”。
书画之乡———大汾村
从莞城向西,过博厦、万江两桥,行大约六七公里左右,就到了大汾村。
大汾位于万江街道办事处的中西部,在一片纵横交错的水网中,它被一南一北两条河涌围住。河涌名叫汾溪,像两个张开的手掌,将大汾呵护般地捧在掌心,护佑着这个800年的古村落一代代生息繁衍,绵绵至今。
与大汾子孙一样绵绵不绝的,是村里的翰墨香气。此香飘了800年,历久弥新,其间名士辈出。及至去年,大汾被广东省授予“书画之乡”称号。
据悉,这是省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此雅号的村级单位。
进士巧答大汾之“大”
据介绍,大汾这个地名来源于800多年前。据《大汾何氏族谱》记载,大汾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到今天为止,已经有844年的历史。
大汾一直以来都是万江地区的一个大村,人口逾3000,是当年东莞县的四大名乡之一。说起大汾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佳话,在民间广为流传。据《东莞市地名志》所述,大汾史上出进士甚多,一次当朝皇帝疑惑地问:大汾称“大”,到底有多大?一名新科进士作答:“上至罗浮尾,下至白市洋,横行十八铺(一铺路等于5公里),掂行(即直行)无计数,万六太医,千七药材铺。”
皇帝一听,这大汾上接山,下连洋,太医就有一万六千个,药材铺有一千七百个,的确是大,赞许说:“真是名副其实的大汾哪!”大汾村由此名扬四方。
其实呢,那机智的新科进士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罗浮尾”和“白市洋”都是当地的土名;“横行十八铺”并非是横行100来公里,而是有18间店铺;“万六太医”的“万六”也并非数词,而是一个医生的名字;“千七药材铺”的“千七”则是药材铺的铺名叫“千七堂”而已。
农家后生“走后门”学书法
据村里长辈介绍,从明代开始,大汾的书、画之风便盛。当时朝廷开科取士,很在乎他们的字和画,学子们必须勤于练笔,学好书法。从明至清,大汾出了4名进士、3名举人,他们大都诗、书、画俱精,名扬四乡,并多有作品散落民间。书画之风延传下来,大汾村中学子个个能书善写。
而给大汾数百年绵延的翰墨又添了一缕浓香的是何为。
何为,上世纪20年代生于大汾,曾随高剑父、关山月学习国画,随李天马、潘伯鹰学习书法,筹办广州美术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1968年,何为回到大汾老家,村中几个爱好书画的年轻人本就景仰何为的造诣,有胆大的悄悄上门,忐忑地说出想跟何为学习书法,没想到何为痛快地答应了。从此,每晚在何为居住的老屋里,又多了几个手持毛笔写写画画的农家后生仔。
在这几个年轻人中,就有现任大汾书画社社长的何春。何春拥有一系列的头衔,包括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诗词学会会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等。
何春告诉记者,那时他才十七八岁,在生产队开机动船。每天下了工,吃过晚饭,他们几个就去何为那里学写字。当时,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走大门,而是悄悄地从后门进去。
何为教起书法来非常严格,刚开始时,何为告诉他们100天内不能停笔,必须天天写,每天至少写半个小时,停一天,要补三天。何为每天都要给他们留习字作业,第二天写好拿来检查。
村里投资建起书画社
起初跟何为学习的是四五个人,后来越来越多。何为在大汾10年,一共带了20多个学生,他们日后大都成为书画界的拔尖之才。
当年跟何为学习的大汾中学青年教师何成根,现已从校长任上退休多年,是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书画家。在任期间,他将书法开辟成学生的第二课堂,他教的学生曾拿回全国书法展赛的一等奖。
而今在大汾,临池习墨之景比比皆是,执笔者既有鹤发如雪的耄耋老翁,也有扎着牛角辫儿的黄嘴小童。2003年8月,大汾书画社成立,村里投资60万元,为书画社建好展厅、创作室,把村文化中心的整整一层楼都拨给书画社进行活动。
现任村支书何志邦说:“书画是大汾的金字招牌,在东莞打造文化新城的今天,这是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