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东莞在线首页 爆料QQ:165687462 24小时全国热线:400-664-0084
您现在的位置:东莞在线 > 生活娱乐 > 正文
何氏大宗祠
阅读[279]作者:东莞在线 来源:dg.net.cn 时间:2007/12/7 14:50:10
     何氏大宗祠又称“萃涣堂”,取《易经》中有聚有散的意思。它于明嘉靖8年(1529年)建成使用,是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有头门、前殿、后殿、厢房、硬山顶上有船形脊,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面积(不计地堂)约600多平方米,它不论石雕、木雕、砖雕、人物塑像、花鸟虫兽、山水楼台、古物图案等均精雕细塑,尤其在头进后面的第一个天井两边厢廊楠木梁架构件上的立体式雕刻,显得富丽堂皇,极为精美。

     后殿神龛上供奉萃涣堂历代祖先神位,其中最上面的一个叫何邦俊,他元朝时居住莞城蚝篱贝,为人学问渊博,何真起兵据两广时,礼聘他当幕僚,他和朋友都认为“何真乃一勇之夫,不能成大业”,于是举家迁往大汾村躲避,于此地经商。他生了八个儿子,是萃涣堂的始祖。

     祠堂保存有明清时期功名碑三十七块。仅明代就有成化、正德、嘉靖、崇祯四个年号的功名碑,功名碑均为花岗石雕刻,是族人为本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立。看了这一大堆功名碑,再看看祠堂和村里古民居上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状元归里”的雕刻,才能了解到耕读文化和科举制度对农村读书人的深远的影响。祠堂和家塾是儒家文化在农村的体现,是过去几百年中全村最有气派的建筑。

    祠堂前面有一块很大的地堂,—直伸延到汾溪河边,地堂两边竖立着前面所说的三十七块功名碑。为了保持地堂和河堤清洁,这里古代曾订有一个合坊公约,并把文字刻上石碑,现在这石碑尚存,镶嵌在河边土地庙的墙壁上,内容是对污染环境者重罚,对检举者重奖。

     地堂也一直是萃涣堂在喜庆门子里搭棚演戏的地方。清同治八年(1869年),何氏族人与别村争夺一块名叫“蒲涌”的地面,打官司获胜,同时恰好族人何泰伦中了举人,于是萃涣堂为庆贺双喜临门,从广州“八和会馆”邀请粤剧名戏班“丹山凤”来演出助兴,邻近乡村有不少人前来观看,戏棚内外挤满观众,场面十分热闹。戏演至第二天,当演员在台上演得精彩,锣鼓声—阵高似一阵扣人心弦时,戏棚顶上突然起火,火乘风势,片刻之间,一座大戏棚顿成人间地狱,人们互相践踏,争相逃走,许多妇女皆是缠脚,走不动,一碰便倒,便和许多失散的小童被火烧死。陈伯陶主编的民国《东莞县志》是这样记录的:“同治八年九月二十日,东莞大汾乡演戏,遭回禄焚毙四百余人”,村人告诉我烧死四百人乃言过其实,实只死了二百余人。火灾时,停在戏台底下的两艘红船,因河水退潮,船无法移动,只烧剩船底。大汾耆老胡球先生告诉我:他的姑母从小享过来看戏,起火时走不动被挤倒地上,眼看就要烧死,一个从她身边走过的汉子见她脖子上挂着一条很粗的大银链,便跑回扯她脖子上的银链,这一扯把她扯起来,使她死里逃生。戏班中有个扮“二花”的演员叫崩牙启,武艺高强,擅长跳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大火烧起来之时,他冒死进出火场几十次,救出妇孺几十人,最后他自己葬身火海。

     大火过后,人们把尸体集体葬在村尾白水涡的小土墩上,大坟前有一对联是“万事总由天,莫怨天!夙世良缘休记念;人生终有日,谁无日?大家同乐共安眠。”   
义士崩牙启也葬在大坟旁边,村人为他树碑立石,每年清明重阳节,村人都去拜祭,永志不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7-2017 www.dg.net.cn 东莞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1402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