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东莞在线首页 爆料QQ:165687462 24小时全国热线:400-664-0084
您现在的位置:东莞在线 > 东莞旅游 > 正文
东莞石排镇旅游景点介绍
阅读[1283]作者:东莞在线 来源:dg.net.cn 时间:2008/1/7 0:22:23
东莞商圈食街:莞城区  南城区  东城区  虎门镇  厚街镇  塘厦镇  常平镇
东莞商圈食街:企石镇  寮步镇  石排镇  凤岗镇  中堂镇  石龙镇  谢岗镇
东莞商圈食街:沙田镇  石碣镇  横沥镇  洪梅镇  黄江镇  大朗镇  桥头镇
东莞商圈食街:茶山镇  清溪镇  麻涌镇  高埗镇  大岭山镇  樟木头镇 
东莞镇区景点:企石镇   南城区  虎门镇   厚街镇   大岭山镇   石排镇  
东莞镇区景点:石碣镇   茶山镇  谢岗镇  中堂镇  凤岗镇  麻涌镇  横沥镇




1 、 康王庙
  时代:清
  地址:东莞市石排镇横山村
  康王庙位于东莞市石排镇横山村上宝潭自然村,又名灵应祠。据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灵应祠碑记》记载,康王庙始建年代不详,雍正年间,道光年间(1828)、光绪十四年重修。原为祭祀玄天大帝北帝的庙宇,后摆放康王神像,始称康王庙。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九抬康王出巡,民众活动丰富多彩。平时逢初一、十五,乡民到康王庙参拜,进香者甚多,庙为三开间三进间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宽12.7米,长33.77米,面积约429平方米。康王为宋朝龙捷指挥使康保裔, 抵抗金兵牺牲后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现存建筑保存良好,首进屋正脊陶塑工艺精美,正面有“光绪戊子年”、背面“宝玉号店造”铭文。庙内现存康王神像为光绪十四年以前造像,抬康王出巡用的神龙椅为光绪十四年制作,造工精细。1993年康王庙被公布为东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始建年代不详。
  清雍正年间重修一次。
  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一次。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一次,耗银2000多两,捐资者达955人。
  文革期间,光绪十四年的康王神像、神龙椅和陶塑脊饰免遭浩劫。
  1992年重修。
  1998年重修。

  康王庙概况
  康王庙是乡村的道教庙宇,始建年间不详,清雍正、道光、光绪均有重修。为三开三进间四合院落式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硬山顶建筑。首进为塾台式,首进,二进,三进建筑尺度层层加大,两天井则逐渐减小,导致空间明暗变化对比强烈。康王庙首进梁架装饰精美,屋脊陶塑、康王神像和神龙椅保存完好。正殿供奉玄天大帝北帝,左殿供奉华光、关帝、康王,右殿供奉泰岁、医灵、献善。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九,乡民用龙椅抬康王出巡,石排,企石、横沥、茶山、石龙、城区等地乡民纷纷前来参加祭祀活动。


2、 塘尾明清古村落
  时代:明、清
  地址: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围(东莞地区称村落为“围”,靠近池塘的显著地段为“围面”)总面积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市,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据族谱《珑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宋末,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概况
  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色。以下对塘尾明清古村落重点建筑进行描述:
  (1)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闭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挹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模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州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2)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直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3)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4)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间三近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5)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樨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6)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7)守善堂: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间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居民宽5.8米、长11.23米。居民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美。
  (8)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李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9)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1.04米,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7-2017 www.dg.net.cn 东莞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14023058